1986年,县文化局组织领导锡剧团以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创作排演地方题材大型古装锡剧《寂寞红豆魂》,当年5月名扬无锡市首届艺术节,11月夺魁江苏省第二届锡剧节,12月晋选江苏省新剧目观摩演出,在历次重大比赛中频频获得大奖,载誉而归,社会舆论好评如潮。剧目的影响轰动锡剧界,业内人士纷纷慕名预约观看,赢得各级行政领导和行家的高度关注。
继1986年一年之内三连冠的辉煌,1987年4月上海黄浦区与无锡市联合举办无锡文化艺术周活动,《寂寞红豆魂》在上海共舞台连演三场,上海戏剧界、新闻界、剧评家竞施青睐和由衷的赞许。上海剧协特意组织剧本讨论会,《上海舞台》刊物出专刊以示殷切。1988年6月江苏电视台文艺部改编拍摄成电视戏曲艺术片《红豆魂》,1989年4月荣获全国第四届电视剧攀枝花奖二等奖,该片当年被编入《中国电视戏曲艺术片年鉴》。1990年,中国剧协,中央电视台在杭州举办电视剧创作培训班时又列为教材。大型古装戏《寂寞红豆魂》真可谓红杏出墙,又独树一帜,为低迷的锡剧创作和渐走下坡的演出景况驻留一丝春意。
当时,我是县锡剧团的主要负责人,直接组织《寂寞红豆魂》的攻坚克难。回顾这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果,完全在于领导决心、上下齐心、左右同心,发扬团结奉献的精神,共同大胆进行戏剧创作革新的探索和实践。
已雨绸缪寻生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号角催醒华夏大地,文艺舞台也打破多年八个戏独霸的局面,全国恢复上演古装戏。那时,江阴锡剧团一个老戏剧目曾在西郊连演三十余场,观众场场爆满。锡剧观众强烈的看戏欲望促使剧团成立两个小分队下乡巡回演出,可久违古装戏的观众还是渴不待时,演出邀请应接不暇。那一时,真是一票难求,剧团所到之处售票员成了当地最有脸面的人。然而,此种绝无仅有的地方戏火爆演出好景不长。
国门打开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艺术需求都悄然改变,极具吸引力的新兴艺术门类和文化娱乐消费方式不断涌现,艺术形式多元化的结构既是社会的进步,同时毫不留情地冲击传统的戏剧市场。不过三五年的时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的戏剧事业受多种因素集结冲击,急剧下滑,不少剧团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以振兴京剧为最强音的振兴地方戏剧的呼声此起彼伏。于是,江苏省首届锡剧节于1984年在无锡市隆重举行,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的三十一个剧团会聚一堂,竞相展演。这真是一次空前绝后的锡剧盛会,首届以后,江苏省虽持续举办锡剧节,总有剧团因被撤销、解散而不再亮相舞台留名参赛榜。
自诩且事实是锡剧发源地之一的江阴在首届锡剧节上未能拿出大型剧目,以四个现代小戏组成一场演出参赛。虽然为锡剧节丰富了演出的形式,剧团和演员捧回多项光彩照人的奖牌,凡事都要争创一流的江阴人总有一种不甘的缺憾。剧团在平时巡回演出中,又苦于没有剧目,在低迷的演出市场中更趋艰难。由此,一班具有乐于奉献精神的文化人,在文化局的领导下已雨绸缪,开始为剧团创作新剧目,锡剧团也开始探寻走艺术建团的道路。
为自己的剧团写戏红了眼
文化局创作组编剧张左一是顾山人,写戏是本行也是内行。此前,已有三台大戏和十多个小戏或立在舞台,或搬上屏幕。但有一个夙愿未偿,总想把家乡有底蕴的文化积淀和适合艺术创作的乡土素材挖掘整理搬上舞台。顾山红豆树在民间的美丽传说,小时候留在记忆中的香山尼庵和文选楼遗址,就是让他产生创作冲动的一点灵犀。首届锡剧节县锡剧团未能上演大型戏的遗憾,鞭策他一颗事业不老的心暗下誓言,“要为自己剧团写剧本”成了自找的压力。他做到了,自1985年至1998年,为剧团连续创作了大型古装戏《寂寞红豆魂》、电视剧《红豆魂》、清装戏《江阴八十一天》、近代戏《天涯情仇》、现代戏《双碑记》和《大桥情》,并且个个戏是有影响的精品。
记忆中的残楼和眼前的古树,如何能构成一个有积极主题的文艺作品,他犯难了。于是开始熬夜,开始红眼。到老家找上年岁的人讲故事,搜集素材。到县市省图书馆查阅资料,研究故事背景的史料。做好大量准备工作后,起草初稿。又聚同仁,集志士反复研讨,从人物设置到剧本结构,从剧情推进到矛盾冲突和戏剧高潮,有了不同意见常会争个面红耳赤。去南京赴上海请专家会诊,虚心听取各种意见,那怕是最激烈的批评,或全盘否定,都能平心认真记录,细细回味取舍。经一年的集思广益,五易其稿,五次投入舞台排练,眼红了,人瘦了,终凝炼出一部“文选”映红豆,皇权抑人性的爱情悲剧。
进高等学府学艺
剧本成稿后,文化局领导蒋锡源下决心要把《寂寞红豆魂》磨成精品,为锡剧团和江阴的戏剧事业打个漂亮仗。基于此,定下的二度创作目标很高,凭锡剧团现有的基础很难完成。自此,忙坏了文化局艺术科长陆凤仪,既要参与剧本修改,又要落实二度创作工作班子,还要了解剧团动态指导工作。经过短暂的紧锣密鼓,文化局蒋局长果断决定由原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高才生、时任无锡市文化局艺术科长陶凡,帮助联系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担任导演,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和服装设计。音乐及配器设计由剧团作曲担任。
1986年3月已然春暖花开却乍暖还寒,剧团准备在演出旺季即将到来时史无前例地停止营业演出二十天,到上海戏剧学院排戏。此举引来不小的争议。好心的同事担心剧团停演会减少票房收入,会使本已捉襟见肘的财务,无力按时揭锅;也有人认为县剧团进大学排戏,是武大郎跳高式的异想,不会有高水平,有开场,难收场。更大的争议在于对锡剧改革的认识不一,有的行内人士觉得上海戏剧学院的导演是搞话剧的,不熟悉地方戏,弄不好就会搞成不伦不类的话剧加唱。但是,蒋局长认为锡剧既然要改革,就要付出努力,就要实践,毅然带领有志于创新的一班主创人员进住高等学府,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安排下,《寂寞红豆魂》被列为导演系教学戏,名正言顺在上戏学院教室开始了教学排练,剧团也开始特殊的学艺。演员、编剧、作曲在教室现场排戏,灯光、布景、服装、道具、音响等各部门人员经导演系的安排,到上戏学院各对应的教学部门登门拜师学艺。剧组全体成员都成了上戏学院无学籍的免费旁听生。我也有幸得此宝贵机遇当了自荐进修生,从一名部队转业干部迅速成为一个剧目创作的组织者。
锡剧团因有这一次的全团学艺,又在导演指导下经多次的精心加工和艰苦磨砺,终究功夫不负有志人,剧团的整体艺术素质和演出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以后的演出中已不可同日而语,令同行刮目相看。从此剧团也懂得要走艺术建团的道路,为以后连续创作上演有影响的地方题材优秀剧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导演扬关兴是极富教学和执导实践经验的老师,曾为全国各地多个剧种导过数十个大型剧目,委以《寂寞红豆魂》导演重任后,为避免搞成话剧加唱,认真按照文化局的创作目标和剧团下乡巡回演出的特点,突出地方戏特点,综合各艺术部门的艺术因素大胆进行舞美、音乐、灯光、服装改革创新的二度创作。
锡剧改革仍应姓锡
音乐设计的创新一直是戏剧界争论的热点,也是难点。创新已是共识,如何创新意见不一。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的需求,各剧种都在尝试音乐设计改革,各类戏歌问世,频频有某剧种新腔戏歌之类的比赛。有志于振兴民族戏剧事业的电视工作者也热心组织电视大奖赛,推动戏曲音乐的创新和改革,力求走出一条新路。
锡剧界对音乐设计进行的改革也有争议,多数有识之士认为改革是必须的,但要谨慎从事,不能忘了锡剧姓锡。而锡剧姓锡的主要特征就是唱腔和念白要有锡剧韵味,锡剧唱腔的改革,一定要保留锡剧音乐特征。
在《寂寞红豆魂》的排练中,导演要求音乐创作人员在保留锡剧韵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音乐设计和配器。音乐设计者杨祖良本身热心锡剧唱腔的研究,也不断捕捉并吸收时代的音符和旋律。在该剧的创作中借鉴歌剧、舞剧为全剧及剧中主要人物设计音乐形象的创作手法,把剧本提供的陶渊明的《东园》诗设计为全剧的主题音乐《东园曲》,根据剧情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创造性地运用锡剧簧调、大陆调、玲玲调三大声腔调系,为剧中三个主要人物设计各具特色的音乐形象,同时巧妙地运用锡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彬彬、梅兰珍、姚澄等锡剧流派唱腔,再融进无锡地区的民歌素材,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音乐形象。巡回演出中,为广大锡剧观众和业内人士所接受。
音乐设计还多板式多曲调的联套使用,尤其是第六场全剧进入高潮时,安排了一整套节奏各异的多功能板式,把祁儒贞与梁武帝间发生的一系列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表演得淋漓尽致。
音乐设计完成后,在配器时剧团领导和音乐设计杨祖良,配器顾国祥、李勇等,大胆突破传统,引进并充分使用电子琴、电吉它、电琵琶等新兴的电声乐器和西方的爵士鼓,这在锡剧界是最早使用的。电声乐器的运用,增强了音乐色彩,锡剧音乐更加优美流畅,比传统的丝竹为主伴奏更富于表现力,为发展剧情,塑造人物起到了良好的烘托作用,在场的观众均为之耳目一新。
地方戏锡剧不能土
戏剧舞台上老一套的桌帏椅披,对称格局,备案装饰和演出中仅运用缺乏变化的普通戏剧灯光,当代的观众已索然无味。锡剧虽是地方戏,但舞台美术不能土,锡剧改革的空间也是舞台美术设计最大。为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给予视觉的满足,也为提高剧团的艺术素质和演出质量,剧团下决心在《寂寞红豆魂》的创作和排演中要突破陈规旧套,充分发挥舞台美术包括舞台布景,道具,服装,灯光的造型艺术作用。
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教师徐海珊应邀担纲舞美设计,秦忠民负责服装设计,上海戏剧学院潘家瑜、无锡市歌舞团钱善琪任灯光设计。舞美设计师们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情节描写、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追求深沉、高洁、优美、清雅的某种意境,导演处理演员表演又侧重于传统的假定和虚拟手法,确定舞美设计不宜过于具体和实在,应在“似与不似”间寻求创作基点,着重情景与意境的追求。剧中“江阴桃花庵”、“虞山读书台”以及“香山寺大殿”的环境塑造既非话剧的设景方法,也不是生活真实的堆砌,而是剧情所需环境的点示。每当大幕徐徐拉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门、窗、家具摆设都是组合的几何体长方形框架结构,墙壁,梁柱,屏风等布景则是几条宽窄、长短不一的布条,这些富有装饰性和假定性的舞台场景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感觉。道具的设计也极具创意,香山寺内的特大木鱼,一反生活常态,其高度是一米有余,夸张的置景手段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舞美设计徐海珊将此作品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受到邻国同行的好评。灯光设计则是大胆采用歌舞、话剧等兄弟剧种的用光手法,以及引进新型的灯光器材,运用光色造成皇家宫廷的华丽,虞山读书台的幽雅,桃花庵堂的素净,香山寺庙的空幻,使各个场景气氛迥异,为塑造人物和推进剧情作了环境的渲染和烘托,大大增强了戏剧效果。服装设计则借鉴越剧服装的设计特点纹饰简明,并以缨带代替水袖,还原生活。无水袖服装赋予演员更多的表演自由,更易于表现人物。
难怪在当时彩电并不十分普及的农村,观众看完演出盛赞在演出现场看《寂寞红豆魂》像看彩色电视。
团结奉献的结晶
《寂》剧成功了。
在剧目说明书或节目单上,例行开列了主创人员、演员职员表,这一批付出辛勤汗水的剧组人员为剧团和江阴争得了荣誉和地位,功不可没。日后也随着资料入档,该名垂锡史。但是《寂》剧的成功不能忘记比演员表有着更长名单的幕后英雄,不能忘记社会各界热心关注和积极扶持优秀剧目生产的有识之士,不能忘记剧团的全体演职员及其家属艰苦奋斗不断求索的奉献精神。
江阴有一个良好的艺术创作社会环境,领导能放手创作人员充分发挥个人天赋。剧作者张左一的周围有陈复观、黄启元、周良国、毛德彦等一批为剧本号脉诊断的老中医和手术高超的外科大夫,只要为了剧目能提高品位,总是倾心出计谋献点子,从不计较个人名利。排演创作剧目需要更新剧团的演出装备和制作全套服装布景,剧团本身经济拮据,无力应对,由政府给予鼎力支持,社会各界也帮助呼吁。那时,文化局只有一辆丰田面包车,只要剧团为该剧排练用车,基本保证使用,同事戏称是剧团的专用车。剧团当时没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临时办公室在剧团领导肩背的挎包里,演职员工随剧团的演出路线四处流动。赴上戏学艺排练时,演出用具寄放在申港剧场。补排群众演员是晚上在靖江大会堂营业演出,白天借场子排戏。赴无锡首届艺术节前《寂》剧要进行第三次大的加工修改,时任青阳影剧院经理的刘湘和给予大力支持,前后十五天,无偿提供住宿和排演场地。就在这次冲锋式排练时,导演杨关兴爱人有病,排练中途必须回家作安排,无锡文化局艺术科长陶凡义不容辞代为执导。夏季,剧团不宜营业演出,又无偿借用东方红小学(辅延)教室安排演职员住宿,进行赴锡剧节前的第四次加工提高。第五次的加工修改是在璜土政府的热情帮助下完成,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在璜土接待江苏省新剧目观摩演出的评委团,并陪同观看。在一年三次突击加工提高期间,曾有多起主创人员克服爱人有病、难产,父母病危,病故,家中失窃、失火等突发事件而坚持工作的感人事迹。
当时剧团既要保证营业演出,又要排练创作剧目,破解时间矛盾的唯一办法,只有充分发扬演职员工吃苦耐劳、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舍此别无他术。主要演员白天排戏,晚上演出,嗓子加班上工已到极限,在不排练和演出时的责任是要保存体力保护嗓子。舞台装置组和乐队人员则在胡国均、江迅的带领下经常通宵装台置景,调整灯光,以保障白天能排新戏,晚上继续营业演出。
《寂》剧的成功,引起了江苏电视台的高度关注,电视台徐台长带领文艺部制片何中洲、导演兼摄像戴家乐亲临江阴,协商与江阴文化局联合改编拍摄电视片《红豆魂》,这也是有了电视以来拍摄的第一部锡剧电视片。
《寂》剧的成功,饱含有志于锡剧创新群体的智慧、汗水和无私奉献。《寂》剧的成功孕育着剧团的精神:“团结奉献,出戏出人,观众第一,艺术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